bob.app

新闻动态

潜伏A股、操纵石油期货:高盛如何玩转资本游戏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2:18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引子:高盛的全球吸金术

提到高盛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华尔街的象征,但对于一些被“收割”过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,它更像是资本市场里的“吸血鬼”。从潜伏A股市场,到操纵石油期货价格,高盛以“无形手”玩弄金融规则,将割韭菜演绎到极致。

今天,我们来复盘高盛如何潜伏中国市场、操控交易价格,以及在全球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“别墅靠海”的财富戏法。

第一幕:A股市场的潜伏游戏

在2000年,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初期。高盛凭借敏锐嗅觉,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尚未被完全开发的“金矿”。然而,当时中国的金融法规对外资进入证券市场限制颇多: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33%,且禁止直接参与A股交易。

为突破政策限制,高盛设计了一套名为“汉克计划”的操作模式。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,高盛间接控股了北京高华证券,成功绕开政策红线。这一操作不仅让高盛赢得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入场券,还为其在A股市场的割韭菜埋下伏笔。

经典案例:西部矿业2004年,高盛通过“东风实业”这一影子公司,以每股3元的价格低成本购入西部矿业的原始股份。几年后,当西部矿业IPO上市时,高盛借机以高价抛售获利数十倍。反观普通投资者,却在股价暴跌中损失惨重。这一“低吸高抛”的经典套路,让高盛赚得盆满钵满。

第二幕:石油期货的操控术

如果说A股市场是高盛的“练兵场”,那么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就是它的“收割机”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高盛利用其对石油期货市场的主导权,多次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,将中国企业“精准收割”。

中航油事件中航油原本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,却因涉足高盛设计的石油期权交易而深陷泥潭。2003年,中航油在石油期权市场中获利200万美元,尝到甜头后继续扩大空头仓位,最终因油价暴涨导致亏损超过5.5亿美元。
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中航油在危机中寻求高盛子公司杰润公司的帮助,却不知对方正是自己最大的交易对手方。通过展期期权等复杂合约,高盛进一步锁定中航油的亏损,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。

第三幕:高盛如何“无形收割”?

高盛之所以能屡屡得手,归根结底在于它对市场规则的深度掌控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控:

设计复杂的交易模式:通过多层结构的金融工具,如展期期权和对冲交易,高盛能在看似公平的交易中占据主动权。诱导客户盲从:利用中企对外资投行的信任,高盛通过“客户至上”的包装吸引目标,却在交易中将对手方变成“提线木偶”。双面操作:高盛在公开场合唱多或唱空市场,私下却反向交易,从中获利。#地球嘴炮大会#

第四幕:高盛的掠夺遗产

从西部矿业到中航油,再到后来的联合石化,高盛的操作模式如出一辙。低价入股、高价抛售、推高价格再套现,留下的往往是满目疮痍的上市公司和受伤的投资者。

然而,即便屡受批评,高盛依然能在全球范围内游刃有余。这得益于它对资本运作的深度理解,以及对舆论引导的高超能力。正如高盛前CEO劳尔德·贝莱克凡所说:“我在高盛做的是上帝才能做的工作。”

结语:资本游戏的双面性

高盛是一场资本游戏的操盘手。在这场游戏中,它既是规则制定者,又是最大的获益者。从A股市场到石油期货,高盛以“无形手”不断改写市场格局。
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高盛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警示:在资本市场中,信息不对等永远是最大的风险,而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规则,也可能暗藏收割的陷阱。

你怎么看待高盛的“无形手”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